賽博朋克經典400 Boys在Netflix的《愛,死亡與機器人》中重塑
馬克·萊德洛(Marc Laidlaw)於1981年21歲時撰寫了《400 Boys》,那時距離他成為Valve首席編劇及《半衰期》系列主要架構師還有數年。該故事於1983年首次發表於《Omni》雜誌,後來透過《Mirrorshades: The Cyberpunk Anthology》獲得更廣泛的讀者群。萊德洛在其網站上提到,《400 Boys》可能是他作品中傳播最廣的,僅次於《Dota 2》的季節性廣告文案。雖然以《半衰期》最為人知,萊德洛的創意足跡遠遠超越遊戲領域。這是一個奇妙的命運轉折。
在一座被摧毀的城市中,對立的幫派遵循武士般的準則,400 Boys的出現讓他們團結起來對抗。由加拿大電影製作者羅伯特·瓦利(Robert Valley)執導,他曾以《Ice》一集獲得艾美獎最佳短篇動畫獎,這部改編作品融合了原始之美與震撼的強度。
「靈感來自於四處走動,」萊德洛回憶道。「在奧勒岡州的尤金,我看到電線杆上貼滿了當地樂團演出的名稱。我想捕捉那種能量。所以我想到,如果我創建一個關於這些幫派的故事,就可以為他們取名字。那是創作的樂趣所在,也塑造了故事的大部分。」

在首發四十年後,《400 Boys》成為Netflix備受讚譽的動畫選集《愛,死亡與機器人》第四季的一集。由羅伯特·瓦利執導,以《Zima Blue》和《Ice》聞名,並由蒂姆·米勒(Tim Miller)改編,該集有《星際大戰》知名演員約翰·博耶加(John Boyega)參與配音。突然間,《400 Boys》成為焦點。萊德洛從未預料到這一點。
「這故事逐漸淡出,但賽博朋克卻持續存在,」萊德洛透過視訊通話分享道,就在《愛,死亡與機器人》第四季於Netflix首播前幾天。
四十年對於改編來說是漫長的等待,不是嗎?大約15年前,當時在以製作令人驚嘆的遊戲動畫聞名的Blur工作室的蒂姆·米勒曾聯繫過關於改編《400 Boys》的事宜。該項目因工作室的變動而不了了之,如同許多項目一樣。
然後,在2019年3月,《愛,死亡與機器人》在Netflix上爆紅。這部大膽、以成人為導向的選集以其大膽而多樣的劇集脫穎而出。萊德洛注意到了米勒的參與。「我對蒂姆的工作印象深刻,尤其是他將J.G.巴拉德(J.G. Ballard)的《The Drowned Giant》改編成動畫劇集,」他說。「那贏得了我的尊重。」

2020年,萊德洛搬到洛杉磯。隨著疫情減退,他在當地活動中與米勒偶遇。他沒有主動推銷《400 Boys》,但希望選集的成功能重新點燃興趣。一年前,他收到一封電子郵件,詢問他是否考慮將故事授權改編。事情終於成真了。
萊德洛與編寫劇本的米勒討論了這故事,確保其忠於原作,同時增添視覺魅力。他還與導演羅伯特·瓦利短暫交談,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間為線上觀眾錄製的《400 Boys》有聲書。
萊德洛採取了放手的態度。「能退一步、不親自參與細節真是一種解脫,」他說。「我想看看他們會創造什麼,並享受成果。」
他看過這一集後非常興奮。「約翰·博耶加、角色、口音、場景——都充滿活力。他們讓這故事在視覺上變得壯觀。」
萊德洛稱《400 Boys》是「來自另一個版本的我,另一個人生」的作品。年輕時寫下的他仍為此感到驕傲。「考慮到我當時多麼年輕,我仍然對它很滿意。」
「然後是一段長時間的沉寂,」他補充道。1997年,他加入Valve,參與《半衰期》的開發,開啟了他職業生涯的新篇章。
萊德洛於2016年離開Valve,這感覺像是完全退出遊戲行業。實際上,他的財務狀況允許他按自己的意願追求熱情項目。「我覺得自己退得太徹底了,」他承認。他從未打算停止創作。寫作仍是他的焦點,但出版界在他專注於遊戲時已發生變化。新遊戲項目也不可行。「我無法獨自製作遊戲,」他說。
現在,萊德洛探索音樂。他的觀眾在去年Valve的《半衰期2》紀念紀錄片後增長,當時他在YouTube上分享了一段罕見的開發影片。「我選錯行業了!」他笑著說。「也許我該洩露Valve的舊秘密。」
回顧《半衰期》紀錄片,萊德洛說:「重溫那個時代,與老同事重新聯繫,並為其畫上句號,真是種宣洩。」
「我多年未見他們中的許多人。有些人仍在Valve,但我已不再了解內情。回憶和處理這一切很有趣。」
隨著《半衰期》和《半衰期2》的紀錄片完成,只剩12年歷史的《Dota 2》可能值得回顧。「我可以談談《Dota》,」他半開玩笑地說。或許八年後,Valve會聯繫他。或者他們會重訪他曾參與小角色的《Alien Swarm》。
與萊德洛交談很難不提到《半衰期》。紀錄片已完成,過去已充分回顧。但未來呢?我好奇《半衰期3》是否即將問世。萊德洛迴避了這個問題,指出他與Valve當前團隊已無聯繫。即使他有聯繫,他也不會在此透露秘密。
我轉而問他是否願意再次為遊戲寫作。他持開放態度,甚至表示他本可以為小島秀夫的《死亡擱淺》潤色對白。「我很想在不干擾願景的情況下為演員改進台詞,」他說。
令人意外的是,離開Valve後的報價並不理想。「我收到一些奇怪的請求,比如為手機雷射槍戰遊戲寫概要,」他說。「他們不了解我的工作。」
「我期待更有吸引力的機會,」他補充道。「我看到像FromSoftware這樣的項目,他們請來了喬治·R·R·馬丁(George R. R. Martin)。我沒有那樣的名氣,但這類項目讓我興奮。」
缺乏合適的機會讓他意外。「人們以為我會為遊戲寫長篇大論,但《半衰期》的強項在於極簡的寫作。我討厭遊戲中冗長的文本。」
最後,我問他如果Valve邀請他回來寫《半衰期3》,他會否接受。「不會,」他堅定地說。「我不會。即使在Valve,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壓抑創意的老傢伙。你需要新鮮的聲音——那些受作品啟發的粉絲和創作者。我會阻礙進展,說『這不是G-Man的行事方式』。我必須退出。」
「我沒玩過《半衰期:愛莉克斯》,所以我已脫節。我不再站在前沿,這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。遊戲開發很艱辛,我跟不上。我與《半衰期》已結束,雖然不完全放棄遊戲。」
因此,《半衰期》與馬克·萊德洛已分道揚鑣。但他的過去作品仍具影響力。Netflix對《400 Boys》的改編,四十年後,證明了這一點。或許有一天,Netflix會與Valve聯繫,改編《半衰期》。屆時,萊德洛可能會再次回顧這段旅程。
「我在賽博朋克被命名之前就誤打誤撞進入了這個領域,並加入了一家製作《半衰期》的新興遊戲公司。我很幸運能參與這些文化時刻。」